人类社会真正免于饥荒的原因
将「明白知识」设置星标★
◆ 袁隆平院士1966年发表于中文版《科学通报》上的《水稻的雄性不孕性》。
图片来源:China Daily
◆ 美国经济学家约拉姆·巴泽尔(Yoram Barzel)。关于产权问题的讨论,可以阅读他所著的《产权的经济分析》一书。
结果,这个聪明的奴隶在烟草公司完成超额工作,最终攒到足够的钱,为自己赎身。
由此可见,只要改变产权的安排,结果立马就大不一样。
也因如此,当人们能为自己劳动并享受成果时,人类社会便不会有饥荒。
因为,只要某个地方出现粮食短缺,商人出于牟利,积极性就会马上调动起来,在粮食丰裕的地方低价购买,转运到粮食短缺的地方,以相对更高的价格售卖,在赚取利益的同时,解决地方的粮食需求。
而且,就算由于商人高价出售,短期内仍有部分人买不起粮食。但是在利润的驱使下,会有更多的商人转运粮食到需求旺盛的地方。当这样的商人越来越多,粮食供给也越来越多,粮食价格就会降下来。
在市场的自由运作与财富的激励之下,饥荒问题就会自发被抹平。
如今,我们正处在一个高速城市化的时代。城市聚集了大量人口,一日三餐,能享受到花样美食,都得利于那些觉察到市场短缺机会的商人,他们闻风而至,从别处将食物运送过来。
即便在一个社会,人口增长太快,导致粮食供给跟不上,但在自由市场与私有产权之下,商人便有动力会开发短期替代产品,并且同时投资能带来更快粮食增长的技术。
在一段时间之内,商人会再度让粮食供给跟上粮食需求。
这些商人,并不是在做慈善,但他们为什么会对市场短缺这么敏锐?会及时跟上人们的需求?
因为他们是在为自己的财富干活。
所以,只要有私有产权+自由市场,人类社会就几乎不可能闹饥荒。
工业革命之后,通常而言,一个国家会闹饥荒,不是因为技术出了问题,而是产权制度以及市场出问题了。
技术能帮助粮食增产,但并不意味着饥荒必然减少。
因为人类历史上,许多大饥荒发生在粮食丰收时期。
(7)孟加拉处于价格体系调整的转折期,1942年后,工资上涨滞后于粮食价格。
按照森的观点,孟加拉大饥荒并不是因为粮食供给量发生显著变化,而是因为当时的制度安排无法满足人的需求。
在孟加拉大饥荒中,不论是政府印刷货币、实行粮食征购计划、不对等的补贴,还是禁止自由贸易,都压制了个人的交换权利,使人无法自由交换。
所谓权利,是指在法律规则之下,一个人能够通过交易、生产或者两相结合的方式,将自己所拥有的商品转换成另一种商品。
换句话说,孟加拉大饥荒,是由于人的交换权利恶化造成的。
正如森在书的开篇所总结的那样:
「一个人避免饥饿的能力依赖于他的所有权,以及他所面对的交换权利映射。一般来说,食物供给的减少,会通过食物价格上涨,对一个人的交换权利造成不利的影响,并使他面临饥饿的威胁。所以,即使饥饿是由食物短缺引起的,饥饿的直接原因也是个人交换权利下降。」
这个权利,本质上就是私有产权。
在个体私有产权受到侵害的社会,饥荒总是不可避免地发生。
比如苏联(包括苏俄)的三次大饥荒。
第一次,1921-1922年大饥荒。
战时共产主义时期,农民被迫交出所有余粮和部分口粮。
对于农民来说,如果卖力干活,生产的粮食只会被征粮队征收,自己无法留下来,他们便不愿意多种粮食。
最后,在1921年,苏俄爆发大饥荒,甚至出现人吃人的人间惨剧。
据学者估计,这次饥荒造成的死亡人数,范围在100万人-500万人。
此后,苏联转向施行新经济政策,农业得以暂时复苏。
第二次,1932-1933年大饥荒。
苏联开始「一五计划」,强制农业集体化,以配合工业化的需求。
农民不仅要上缴生产工具和土地,还必须交出国家规定的粮食,否则以刑事罪论处。
苏联治下的农民,生产积极性再次遭到打击。
1932年,苏联发生了比前一次更加严重的大饥荒。由于苏联当局一直对此保密,严禁人们谈论大饥荒,具体死亡人数未知。按照估算,死亡人数从300万到800多万不等。
第三次,1946-1947年大饥荒。
二战结束后,苏联在战争中的伤亡导致劳动力急剧下降,而复员军人在战后无心参与生产,苏联又过度征收农民粮食,加上过度开发引发干旱等因素,使苏联遭遇粮食危机。
按照森的观点,政府在制度上可以做到两件事:
(2)保护自由市场,让个体能进行自由交易;
技术进步诚然重要,制度的力量也必不可少。■
自由市场,要用理论来分析,笔墨不少。美国经济学家伦纳德·里德(Leonard E. Read)在经典代表作《我,铅笔》中,却用短小的篇幅,动人的故事,告诉人们「看不见的手」是如何起作用的。这篇文章,2001年经秋风翻译进国内后,在中文世界引发了巨大影响。但此译本有些许硬伤,并漏掉了原文结尾最后一段。2018年,明白知识重译里德名篇,校正秋风译本中的硬伤与疏漏。时隔三年,再次向学友郑重推荐,点击下图,重温经典。
参考资料
全球史观重构中国历史叙事
深入浅出整理破碎认知
从0基础小白到历史「王者」
只需1门《极简中国史》
快来跟马勇老师一起学习历史
别忘了点「在看」,获取最新推送